学在物院 教授引航丨俞云伟教授参加“教授面对面”新生专场活动

作者:杨博凯 时间:2025-11-02 点击数:

10月29日下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格致”生涯教育与学习发展中心在9号楼551活动室顺利开展“教授面对面”新生专场活动。俞云伟教授与2025级同学们亲切互动,围绕大家提出的疑问,深入浅出地分享天文领域专业知识,为同学们的学业规划与初期科研探索指明了清晰方向。

教授介绍

俞云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及空间天文与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培养),2009至2011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恒星演化晚期爆发现象及致密天体研究,在中子星物理、伽马射线暴、超新星和特殊快变光学暂现源(含引力波电磁对应体)、快速射电暴等方向发表SCI论文90余篇,出版《中子星物理导论》教材一部,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9项。201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访谈内容

俞云伟教授以“倾听 + 分享”的模式开启互动,首先耐心倾听2025级同学们在专业认知、学习规划等方面的困惑,随后结合自身深耕天文学领域的科研经历与教学经验,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针对有同学提出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与星体研究是否存在关联”这一问题,俞教授从经典文化与天文知识的交融点切入,不仅科普了十二星座的起源演变与历史脉络,还以《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为例,细致拆解诗句中暗藏的星宿分野、地域对应等天文学逻辑。他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清晰梳理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现代天文学在观测方法、研究目标上的传承与革新,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智慧。


面对同学们对热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氦闪现象的好奇,俞教授跳出影视剧情,立足天文学与物理学的核心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氦闪现象的形成机制——恒星演化到特定阶段时,核心氦元素急剧聚变引发的能量爆发。他还结合恒星质量、内部结构等关键因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氦闪现象在宇宙中的实际发生条件与可能性,引导大家用科学视角看待科幻作品中的天文设定。而针对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黑洞相关疑问,俞教授则从恒星的生命周期讲起,沿着“恒星演化→引力坍缩→黑洞形成”的逻辑链条,全面且细致地解答了黑洞的特性、观测方法等问题,驱散了大家对这一宇宙神秘天体的认知迷雾。

活动尾声,俞教授寄语同学们,科研与学习的核心在于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始终怀揣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在质疑与求证中不断拓宽认知边界。同时他也热情邀请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在活动结束后通过线下交流、邮件沟通等方式与他深入探讨,为同学们搭建起持续学习、答疑解惑的沟通桥梁。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杨博凯

责 编|钟瑷忆

审 校|马 英 谢雨村


中国·yl23411(永利)集团官网-Officialwebsite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